一九一七年正在拆除北京皇城围墙,一群外国人见了,让摄影师拍下这个镜头

发布日期:2024-08-11 18:52    点击次数:165

一九一七年正在拆除北京皇城围墙,一群外国人见了,让摄影师拍下这个镜头。这堵正在拆除中国古代围墙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建筑方面高超技艺,不但坚固耐用,设计巧妙,围墙内部做出夹层,甚至容得下一个人。

自古以来,北京城分为内城、外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其城墙完好保存至今。然而,皇城和内外城的城墙却因不同原因而面临不同的命运。

在清朝末年,北京的城墙尚是完整的,其中内城和外城的城墙尤为壮观。内城位于北京的北部,周长达23.3公里,覆盖面积36平方公里,其南部则是外城。皇城处于内城的中心位置,面积6.8平方公里,周长11公里。虽然皇城的保存难度本应小于内城,但历史的进程却与此相反。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历史建筑遭到破坏。皇城的城墙就是在这一时期遭到严重破坏。1912年,北京兵变导致东安门部分被焚毁,尽管东安里门得以保留,但1916年东安门最终被拆除,新东安门建立在原地。1927年,皇城的大部分城墙被拆除,只剩下南墙沿长安街一线、南海西侧的一段西墙、北海北侧的一段北墙以及千步廊的东西墙。

1950年代,北京城市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速了城墙的拆除。1950年,西安门因小贩搭建棚户引发火灾而被毁。1954年,地安门也因城市交通的需要而被拆除。这一时期的老北京俯瞰图清楚地显示了内城的城墙尚存,而皇城的城墙已基本不复存在,仅南侧的城墙形成了今日长安街的轮廓。

紫禁城由于其作为皇宫的特殊地位和防御需求,城墙得以保存至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皇城在历史上曾有过保护的可能性,但由于缺乏实际的防御功能,它的城墙在战乱和城市发展的双重压力下首当其冲地被牺牲。

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现称为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代表。紫禁城自北至南长961米,东至西宽753米,相对于唐朝和秦朝的皇宫,其规模显得更为紧凑。

紫禁城的南门被称为午门,它不仅是紫禁城的主要入口,也是重要的司法执行场所。历史上,从午门到北京城南的菜市口,是刑罚执行的必经之路。菜市口因人流密集,成为执行死刑的首选地,其目的在于发挥极大的震慑效果。

在紫禁城的北面是神武门,最初名为玄武门。历史上,玄武门之名源自西安的同名城门,那是唐太宗李世民战胜其兄弟的著名场所。后来,由于清朝皇帝康熙帝的名讳涉及“玄”字,玄武门遂更名为神武门,以避讳。

东华门与西华门分别位于紫禁城的东侧和西侧,这两扇门的设立,与整个紫禁城的对称布局相呼应。

皇城作为北京的一座古老建筑群,其规模之广和结构之复杂,远超一般人的想象。皇城的整体布局呈现出一种庄严的对称美,南北长达2790米,东西则宽2500米。这座宏大的建筑群环绕着紫禁城,不仅是宫廷的屏障,还是维持皇宫日常生活的服务中心。

皇城共设有七大城门,各承其责,担当着保护和服务的功能。天安门作为皇城的主门,位置尊崇,是通往皇宫的主要通道。从天安门进入,游客将依次经过端门和午门,深入紫禁城的心脏地带,一路上可以体验从内城向皇城,再到紫禁城的历史脉络。

北安门后被更名为地安门,位于皇城的北端,其正对景山,与南方的天安门遥遥相望,形成一种北高南低的地理与视觉效果,加强了皇城的气势与守护的象征意义。东安门和西安门则分布在皇城的东西两侧。

中华门的命名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变化,从明朝的大明门到清朝的大清门,直至民国时期更名为中华门。在天安门广场扩建期间,中华门被拆除。

此外,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原本坐落在天安门的东西两侧,由此命名的长安街也因其而得名。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交通需求,这两扇门最终也被拆除。